你知道各种不锈钢各种合金钢他们的金相组织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今天上海墨钜以金相组织整理了一篇短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你知道这15种金相组织吗?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珠光体、渗碳体、贝氏体…
1.奥氏体
定义:
固溶在-fe中的碳及合金元素,仍保留-fe面心立方晶格特征:奥氏体是普通钢在高温下的结构,存在于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内。一些淬硬钢允许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奥氏体通常由等轴多角形晶粒和孪晶组成。热处理结束时,奥氏体晶粒变小,晶界呈不规则弯曲。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热或保温,晶粒长大,晶界趋于平坦。在铁碳相图中,奥氏体为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以上,由珠光体逆共晶转变。当钢中加入足够的化学元素使奥氏体相带、Ni、Mn等扩展时,奥氏体可以在室温下得到稳定,如奥氏体钢。
2.铁素体
碳及合金元素在a-fe中的固溶
特点:亚共析钢中缓冷铁氧体呈块状,晶界光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时,铁素体沿晶界析出。
3.渗碳体
碳和铁的化合物
特点:渗碳体不受硝酸溶液的腐蚀,显微镜下呈白色鲜艳的颜色,但受碱性苦皮酸钠腐蚀,显微镜下呈黑色。渗碳体的微观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在钢与铸铁等相中以片状、粒状、网状或板状共存。
(1)在液态铁碳合金中,第一结晶渗碳体(原生渗碳体)为块状,角度不明显,共晶渗碳体为骨架
(2)过共析钢冷却过程中,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状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3)铁碳合金在Ar1以下冷却时,铁素体析出渗碳体(第三纪渗碳体),其在二次渗碳体或晶界处不连续且较薄。
4.珠光体
铁碳合金中由共析反应形成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特征:珠光体片间的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过程中过冷的程度。过冷程度越大,形成的珠光体片之间的距离越小。
(1)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薄膜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400倍以上的功率可分辨出平行宽铁氧体和薄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2)用金相显微镜将650~600℃形成的珠光体放大500倍。珠光体渗碳体上只有一条黑色的线,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出层状组织,称为sostenite。
(3)金相显微镜将600~550℃形成的珠光体放大500倍,无法分辨珠光体薄片,只能看到黑色球状组织,电子显微镜仅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薄片称为troosite。
5.上贝氏体
定义:针状铁素体针与针状铁素体针之间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特点:中温(约350~550℃)过冷奥氏体的转化产物,其典型形态为一串6~8od大致平行的铁氧体板条,板条长轴上排列有碳化物条或小块。典型的上贝氏体为羽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取向不同,羽毛可能是对称的或不对称的,而铁氧体羽毛可能是针状的、点状的或块状的。如果是高碳高合金钢,就看不到针羽;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清晰;低碳低合金钢,羽毛非常清晰,针厚。在过渡过程中,上贝氏体在晶界形成,并在晶界附近发育成不透明的晶体。
6.下贝氏体
同上,但渗碳体在铁氧体针
特点:350℃~Ms过冷奥氏体转化产物。它的典型形式是含有过饱和碳的双孔透镜状铁氧体,其中含有单向碳化物片。它在晶体内部呈针状。与回火马氏体不同的是,马氏体呈层状分布,下贝氏体颜色相同。下贝氏体的碳化物颗粒较回火马氏体的碳化物颗粒厚,易腐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腐蚀。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弥散率高于低碳、低合金钢。
7.粒状贝氏体
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过冷奥氏体在最上层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转变产物。首次形成时,由铁素体条带结合形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块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可在后续冷却过程中作为残余奥氏体保留下来。也可部分或完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珠光体或贝氏体)的混合物;最有可能的是,它的一部分将成为马氏体,而它的一部分将保持形成一个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8.无碳化物贝氏体
铁氧体板的单相结构,又称铁素体贝氏体
特征:形成温度位于贝氏体转变温度带的顶部。富碳奥氏体形成于铁素体板条之间。无碳化物贝氏体通常存在于低碳钢中,易在硅铝含量较高的钢中形成。
9.马氏体
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特点:
(1)板条马氏体:大致相同大小的薄马氏体条带沿平行方向排列,形成马氏体束或场;原始奥氏体晶粒由于场间取向差异较大,可形成多个方向不同的场。由于板料马氏体形成温度较高,在冷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自回火现象,形成的马氏体中析出碳化物,容易被腐蚀变黑。
针状马氏体
(2),也称为片状马氏体或高碳马氏体,和它的基本特征是:在第一次形成的马氏体片的奥氏体晶粒尺寸粗大,往往在整个粮食,分割的奥氏体晶粒尺寸,使马氏体的形成后的大小限制,所以没有规则的片状马氏体的大小和分布。针状马氏体是在一定方向上形成的。在马氏体针状体中有一架中脊飞机。碳含量越高,马氏体越明显,马氏体越高。同时,马氏体之间存在白色残余奥氏体。
10.莱氏体
奥氏体与渗碳体共晶混合物
特征:枝晶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基体上。
11.回火马氏体
马氏体的分解产生极细的过渡碳化物和过饱和度(低碳)的a相混合结构
特点:150~250℃回火形成马氏体。该组织极易腐蚀,在光学显微镜下(淬火马氏体方向)呈深针状组织,与下贝氏体相似,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只能看到非常细小的碳化物颗粒。
12.回火屈氏体
碳化物与a相的混合物
特点:350~500℃马氏体回火形成。组织特征为铁素体基体中分布着极细颗粒碳化物。针状形态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碳化物,只能观察到较暗的组织,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两相。
13.回火sostenite
铁氧体为基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碳化物颗粒
特点:500~650℃回火形成马氏体。组织由等轴向铁素体和细晶碳化物组成,马氏体痕迹消失,渗碳体形态清晰,但光镜下难以分辨,电镜下可见较大的渗碳体颗粒。
14.球状珠光体
由铁氧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
特征:经球化退火得到渗碳体,并以球团形式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渗碳体球团的尺寸取决于球化退火过程,特别是冷却速度。球形珠光体可分为粗珠光体、球形珠光体和细珠光体四种。
15.威斯纳的组织
当奥氏体晶粒尺寸较大,冷却速率适宜时,前共析相可与片状珠光体混合成针状(片状),称为魏氏体结构
特征:亚共析钢中铁氧体结构呈片状、羽状或三角形,厚铁氧体呈平行或三角形分布。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界,并同时向晶内生长。
上一篇:钢铁嫁接电子商务 增厚利润是主因
下一篇:新材料SP2215奥氏体耐热不锈钢国庆之际入选
最新文章:
> C79200铜合金成分对导电性的影响机制2025-04-30
> 对比C75200铜合金与其他铜合金在导电性上的差异2025-04-30
> C71500铜合金:性能卓越的工业关键材料2025-04-30
> C71000铜合金:高耐蚀性与优良导电性的工业多面手2025-04-30
> C70600铜合金:海洋与电子领域的 “全能卫士”2025-04-30
> C52100铜合金强度探秘:性能、对比与多元应用2025-04-29
相关文章:
> 奥氏体、马氏体还有哪些金相组织?2019-09-27